欢迎访问绿色生态食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咨询电话:

000-0000-0000
首页 > 新闻资讯 > 春日“中国粮” 述说“好村景”|2025年全国两会9省跨区域联动共话“村里喜事捎北京”

春日“中国粮” 述说“好村景”|2025年全国两会9省跨区域联动共话“村里喜事捎北京”

2025-03-10 16:55    来源:大众日报  点击量:78  评论(0人参与)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看看乡村,乡村是我们人民最基本生活情况的反映。”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看去,“三农”始终是他最关心的事。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5全国两会期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联合安徽日报、福建日报、大众新闻、长江云新闻、新湖南、新甘肃、青海日报、宁夏日报9省(自治区)媒体共同推出“村里喜事捎北京·我家餐桌上的中国粮”2025年全国两会跨省联动报道。新一年从“村”出发,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读懂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助千村万寨的乡亲将村里喜事捎北京,在希望的田野上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与活力。

山东·双桥村:新农具让麦农“慧”种地

当下,正值冬小麦春管的关键时期。2月25日一早,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双桥镇双桥村,郓城县鑫福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鑫正通过手机APP规划着无人机植保航线。

不一会儿,随着螺旋桨嗡鸣声,满载着化肥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提前规划好的航线在田间抛洒化肥。

“电子围栏设定后,无人机不会重复或者漏喷。”赵鑫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屏幕里的航线规划图说。

作为郓城县双桥镇双桥村的种植大户,王玉国站在田埂上望着一架架无人机在自家田里作业,满是感慨。“过去靠人工施肥,600亩地至少忙活一周,如今几架无人机半天就能搞定,不仅效率翻倍,成本还降了不少。”

王玉国说,以前每年的返青期他都跟着工人连续好几天在地里提着桶、提着袋子抛洒化肥,不但施肥不均匀,容易影响小麦长势,更是费时、费钱又费力。

自2020年开始,王玉国与赵鑫合作,利用无人机对麦田进行植保,他的“头疼病”终于解决了。

“目前,我们有100多架无人机,日作业能力达15万亩,能根据苗情精准配肥。”赵鑫介绍,在播撒化肥前,团队会借助无人机对需要播撒的地块进行全方位扫描,然后生成高精度的三维苗情图。“这套系统识别度极为精准,比如小麦因缺肥引起的叶尖发黄问题都可以精准识别。”赵鑫说,不仅如此,针对每个地块的小麦生长情况也制定了专属的“营养处方”,对长势弱的地块可以实施增肥,针对长势过旺的地块采取控旺措施,使小麦达到营养均衡。

王玉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老法子,他一天雇用十个人,600亩地得打三天药,单是人工费就得3000元,如今用上了无人机后,一上午就轻松完成,成本将近100块钱,与以往相比降低了近30倍。不仅如此,无人机作业时几乎无扬尘,避免了与农药的接触风险,也让更多老年人可以安全参与到田间管理。

站在地头,王玉国望着眼前的麦地信心满满地说:“今年亩产有望能突破1200斤。”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的明确要求。

山东如何为中国粮食安全贡献“粮方”?答案是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郓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朱以发介绍,作为山东省的产粮大县,郓城县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45万亩以上。如今,在新农人的科技助力下,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显著降低了成本。

“科技让‘会种地’变成了‘慧种地’。无人机正成为农民的‘新农具’,让‘藏粮于技’变成现实。”朱以发说,无人机施肥不仅效率高,还能根据苗情差异化配肥,提供喷药、苗情勘探、地块巡查等全方位服务,再结合黄河水富含矿物质的优势,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气温回升,郓城县的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抬头望向天空,无人机编队掠过麦田的场景随处可见,构成了一幅科技助农的生动画卷,解锁了“智慧粮仓”的“丰收密码”。

贵州·化屋村:“三黄产业”带来幸福甜美生活

“化屋黄粑”在当地成为最受欢迎的“伴手礼”,同时远销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3月,乌江两岸生机盎然,春风执绿笔,引得樱桃花蘸着碧波肆意绽放。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奇站在观景台前,望着游船缓缓划开翡翠江面,不禁赞叹: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的殷殷嘱托,如今已催发三重金浪——”他指向岸边炊烟袅袅的黄粑作坊、山间铃铛作响的黄牛牧场、坡地连片铺展的黄姜田垄,“看,这正是我们化屋村的乡村振兴胜景!”

循着糯米与黄豆交融的馥郁甜香味儿,记者跟随彭琴走进化屋黄粑厂。一进门,彭琴便热情地递上一块黄粑:“尝一个吧!这是我们的网红产品。”她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小小黄粑何以成为热销货?作为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同时也是黄粑加工厂车间负责人,彭琴对当地黄粑产业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

“每年重要节日,我们都会选用优质糯米和本地黄豆制作黄粑,过去它只是当地的传统节日食品,一度只能在深山里自产自销,没有产业化,也没有市场销路。”

2021年立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化屋村苗族村民赵玉学家中,亲手包制黄粑并寄语:“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这不仅温暖了村民们的心,也让小小黄粑自此出圈。

同年10月,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田坝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决定打造“化屋黄粑”品牌,将闲置厂房改办为黄粑加工厂。“加工厂建成后,我们迅速与广州、昆明等地的电商合作,旺季时销售非常火爆。”彭琴说。

如今,化屋黄粑不仅在省内各大超市上架销售,还远销外地,年产量达20万斤,实现收入超240万元。

除了黄粑,化屋村还孵化了两个王牌产业:黄牛和黄姜。

化屋的小黄牛采用了“谷草+麦草+玉米青贮”生态饲喂法,打造出“肉中带筋、脂香浓郁”的区域品牌“化屋小黄牛”。自2021年起,化屋村联合群益村、东风村、小寨村等五村成立联村党支部,通过“合作社+联村共建+企业订单”模式,将小黄牛养殖规模扩大至500头。并通过黄牛集团保险托底收购渠道,稳定供应市场,串起了周边村寨的养牛致富路。

化屋村地处乌江南北源交汇处的峡谷之中,昼夜温差悬殊,海拔落差大,特别适宜姜辣素合成和小黄姜的种植,研发出姜酵素、姜甜酒、姜酒等衍生产品。一块小黄姜,从田间到车间,从每斤12元的初级农产品到每盒200元的保健饮品,这条绿色转型之路,丈量着化屋村生态经济的全新维度。

曾经藏在深山的化屋村,如今已蹚出一条“传统产业品牌化、联村共建链条化、生态资源价值化”的振兴之路。

安徽·联合村:鲜美羊肚菌撑开致富伞

在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联合村的羊肚菌新品种试验基地里,一朵朵新鲜的羊肚菌尽显蓬勃生机。

连日来,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联合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忙得不可开交。只见一朵朵羊肚菌鲜嫩肥厚,乳白色的菌柄支撑着灰褐色的菌盖,大家正手拿小刀,采下羊肚菌并放入篮中。

“羊肚菌在每年11月底开始种植,次年的2月至3月就能迎来采摘期。”联合村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朱秉衡说,今年,联合村的羊肚菌亩产在500斤以上,按照目前鲜羊肚菌每斤4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地产值超2万元。

羊肚菌因形似羊肚而得名,味道鲜美、口感嫩滑。过去,这种食用菌多生长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如今,人工培育的羊肚菌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带来的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如何以实际行动作答乡村全面振兴命题?安徽正在通过科技赋能,让食用菌产业更有前景。

在位于胜利镇的羊肚菌新品种试验基地里,一朵朵羊肚菌排列错落有致,尽显蓬勃生机。

“我们这个基地有100亩,去年底种上了四川省农科院研发示范的新品种,出菇早且产量极高,亩产能高达千斤!”基地负责人陈文介绍,新品种的丰收让他们更有信心,还将继续推广种植。该基地已于今年2月23日开始采摘,预计到3月中旬收获结束。

小小羊肚菌,不仅是餐桌上的山珍美味,更解锁了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致富密码。胜利镇“整镇推进”发展羊肚菌产业,通过县级整合、镇级统筹、村级实施、农户参与,推动该镇羊肚菌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实现村均集体经济增收超百万元,富民效应持续释放。

在加大“整镇推进”的力度下,发展资金至关重要。2023年9月,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通过“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进行介入,引领金融要素资源在羊肚菌全产业链各环节上精准配置,构建“政银险担基”协同支农机制,为胜利镇担保授信3000多万元,让羊肚菌种植规模也从2022年的700余亩迅速攀升至如今的3000余亩。

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放眼江淮大地,一大批“土特产”叫得响、卖得旺,一个个特色产业各展其长,有力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在宿州市砀山县,一颗酥梨,甜了生活;在黄山市,一片茶叶,美了乡村;在蚌埠市怀远县,一株糯稻,链起百亿元大产业。

安徽还坚持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深化稻米、小麦、中药材、茶叶等十个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建设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我们还将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全面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表示,将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抓好特色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福建·杜坑村:杜坑板鸭“展翅高飞”

每年有近10万只板鸭从杜坑村“飞”往全国各地餐桌,年产值可达700多万元。图为板鸭大户胡安深展示着他的板鸭。

每到腊月时节,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郑湖乡杜坑村的空中都会不时飘来一阵熏烤的香气,引得行人垂涎欲滴。

村道两旁板鸭架子一个接着一个排列开来,架子上晾晒的板鸭已被阳光照得金黄油亮。为了让腌制好的板鸭晾晒更加充分,村里的板鸭大户胡安深忙着用竹条将鸭子逐一撑开。“我们坚持传统的‘三晒三烤’的工艺,做出来的板鸭一直都是供不应求。”胡安深说。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2025年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福建沙县制作板鸭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名相李纲谪居沙县时,将沙县板鸭誉为“禽肉之上品”。郑湖乡正是沙县板鸭的发源地,如今,以自繁自养的半番鸭或者江西鸭为原料,当地人把传统工艺注入烹饪中,靠着一只鸭“孵”出一条产业链。

像胡安深一样,如今,杜坑村近百户常住居民中,有三分之一居民制作板鸭出售,村民罗珠英也是其中之一。从最开始一年只制作50多只到如今的2000多只,板鸭为她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

“杜坑板鸭品质好,基本上都做多少卖多少。虽然比较辛苦,但每只板鸭能卖80元左右,前后忙2个月能收入近6万元。”罗珠英一边忙着晾晒自家制作的第6批板鸭,一边继续道:“这几年靠着卖板鸭,我在城里买了房,还买了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数据显示,每年有近10万只板鸭从杜坑村“飞”往全国各地餐桌,年产值可达700多万元。

为解决家庭作坊经营粗放、资金缺乏等制约板鸭产业发展的问题,近年来,郑湖乡实施板鸭产业提升工程,助推板鸭从传统“裸鸭”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化。同时,成立郑湖板鸭协会,助力传统家庭作坊提档升级。

曾经,板鸭只是属于郑湖乡人舌尖上的“乡愁”;如今,板鸭成了这里乡村振兴的“法宝”。据统计,郑湖乡每年可加工制作板鸭约100万只,年产值约7000万元,小板鸭“展翅飞”,谱写出产业兴旺促振兴的新篇章。

湖北·四邑村:种菜有良种降本又稳产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十里蔬菜长廊。嘉鱼县正加速建设总面积1531亩的新街镇农产品产业园,积极发展蔬菜精深加工,促进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初春时节,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内忙碌不已,最后一波大白菜得在天气转暖前收获。

虽说地里的白菜已被蔬菜经纪人“买断”,村民易福平还是忍不住常去查看。去年秋天,收获完甜瓜,家人不忍心地就这么荒着,便种上了大白菜,“这一季白菜相当于是捡的。”易福平说。

蔬菜经纪人专门负责蔬菜营销,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买断”种植出来的蔬菜,让菜农稳定增收,助力嘉鱼蔬菜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

《诗经•小雅》曰:“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嘉鱼便得名于此。嘉鱼县四邑村地处长江南岸,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1月5日在湖北考察的十里蔬菜长廊所在地。彼时,他走进田间,察看蔬菜长势,详细询问蔬菜品种、种植技术、销售等情况。

蔬菜长廊依长江而建,横跨嘉鱼县的三座村落,秋冬季以种植甘蓝(包菜)为主。到了每年夏季,田地里则轮换种满了冬瓜与南瓜。由甘蓝、大白菜、南瓜、冬瓜组成的“两瓜两菜”成了当地蔬菜的主要产品,也让嘉鱼有了“中国甘蓝之乡”的美誉。

易福平家种了20余亩地,早些年,市场上约90%的甘蓝种子靠进口,价格昂贵不说,还一“种”难求。“那时为了抢购种子,凌晨两三点就去排队,去晚了就没有了。”易福平的公公许为星回忆。

经过多年努力,2013年,由湖北企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联合研发的甘蓝新品种打破了这一瓶颈。此后,国家和湖北省的科研人员每年定期过来,协助筛选推广优良露地蔬菜新品种。如今,当地蔬菜种子70%都是国内自主培育研发的。良种,让成本下降、产量更稳。“光买种子的费用,就节约了2/3,产量还提高了20%。”许为星说。

去年秋天,易福平家又改种16亩的甜瓜,供不应求,这一季收入达到10余万元。同时,家中的养猪场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存栏猪已有300余头。

2014年,易福平从江西宜春嫁到湖北嘉鱼。十年来,凭着勤劳肯干,她们一家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在县城买了车买了房。“就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乡亲们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易福平说。

遥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曾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为了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嘉鱼县正加速建设总面积1531亩的新街镇农产品产业园,积极发展蔬菜精深加工,促进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现在村民们干劲十足,精气神很好。今年,村里还将引进新的经营主体,打造雪里蕻、泥蒿、小甜瓜种植基地,把村集体的土地、鱼塘和闲置资产利用起来。”谈及未来,潘家湾镇四邑村党委书记邓志平说,“我们还打造农文旅项目,拓宽增收渠道让村民生活更有底气。”

湖南·普贤村:种下油茶树喜收“软黄金”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云集街道普贤村村民唐华秋怀抱着茶油喜悦不已,他总说“我们不但吃上了‘油茶菜’,还住上了‘油茶房’,开上了‘油茶车’”。

茶油,又被称为“软黄金”,营养价值高、价格也高。来到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如果村民请你喝茶油,不要惊讶,那是当地最高的待客之道。

2月25日,在衡南县云集街道普贤村村民唐华秋家,记者享受了一回贵客待遇。餐厅里,旋转桌上刚出锅的湘菜腾着香气。

“饭前喝一杯茶油,对肠胃好,养生又养颜!”唐华秋热情地招呼着,给每位客人递了一小瓶油。

在湖南不少地方,主人总会给客人递上一杯米酒、擂茶。但喝油,还是第一次见。

众人尝了一口,觉得油而不腻,苦后回甘。“茶油营养价值高,是我们自己种的。”唐华秋自豪地介绍。七八厘米高的小瓶子里,装的鲜榨茶油,虽然容量只有10毫升,但是售价高达20多元。

“我们不但吃上了‘油茶菜’,还住上了‘油茶房’,开上了‘油茶车’。”唐华秋说,自家这栋新楼房就是去年建的,一楼开农家乐,二楼家人住宿。大厅内,新中式家具整齐摆放,案桌上花瓶里插着雪柳、蝴蝶兰等,典雅尽显主人家的品位。

湖南是中国最大的油茶产区,全省多地盛产油茶,其中衡南县油茶产业年产值超40亿元。但是有着油茶种植传统的普贤村,真正让油茶变值钱,还是近几年的事。

油茶树苗移栽后需要等待3至5年才开花结果,6至8年才进入丰产期,投入产出周期长。传统种植和管护方式收益低、风险大,因此普贤村祖祖辈辈种油茶,也只是守着“金矿”,却挖不到金子。

2021年,在外打拼的唐华秋返乡创业,种了100亩油茶。他带领村民们改变以往“零、散、乱”的小家小户种植模式,推动油茶规模化种植。同时,与国家龙头企业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通过“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统一种苗、管理、加工销售、品牌运营等,带领村民共同做大油茶产业规模。

看得见的好日子,说不尽的感恩情。2024年全国两会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湖南省,开启了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调研。他提到要“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唐华秋感受最为深切。“以前都是荒山,如今寸土寸金,都按统一规划种上了油茶。”唐华秋说,村里已种植油茶5000余亩,其中2000多亩已进入丰产期。在专业农技员的细心呵护下,丰产期每亩油茶可产鲜果近1000公斤。按照每公斤3元的鲜果收购价,亩产值近3000元。

细看,油茶林间好像长了不少草,颜色枯黄,细长如须,倒伏在地。“这可不是草,是宝贝呢!”唐华秋说,油茶喜阳,种植间距要大。为了提高效益,村民们在林间套种中药材、蔬菜、油菜等,一地多收。眼前形似枯草的植物,是去年种下的中药材知母,明后年可采收,预计亩产值达3000元。

几年时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延伸至油茶林深处。这是2024年当地政府和普贤村集体经济共同出资修建,长5.6公里,总投入460万元,其中村集体出资100多万元。

“以前,别说挣钱,不负债都是不错的!”唐华秋说,2021年,村集体收入只有5万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多万元。随着油茶进入丰产期,加上中药材的收入,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百万元。

油茶种好了,村民返乡了。油茶林间,散发着泥土芳香,时而传来村民劳作时的笑语声。山野葱郁,红壤湿润,春日的油茶发出嫩绿的新芽,生机勃勃的是油茶林,更是小村庄。

甘肃·杜沟村:一碗麻辣烫 带火一座城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永清镇杜沟村的清水县兄弟兴旺种植家庭农场。

2024年3月,凭借一碗麻辣烫,甘肃省天水市这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闻名全国。

麻辣烫的火爆出圈,不仅撬动了一城文旅,激活了城市发展的动能,还让与之相关的蔬菜产业也尝到了“甜头”。

清水县位于甘肃东南,天水东北、渭河上游,古称上邽,以“清泉四注”而得县名。这里水源充足、气候温润、农业资源富饶,发展蔬菜产业有着天然的优势。

天时地利造就这方土地,源源不断的惠农、助农、利农政策“东风”让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永清镇杜沟村的清水县兄弟兴旺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红兵抓住了机会。

2024年对于张红兵来说,是喜事连连的一年。

这一年,他领到了政府补贴的2万元惠农资金;这一年,“天水麻辣烫”的出圈让农场里的蔬菜供不应求。

农场效益持续增加,知名度不断扩大,客商好评连连。张红兵用一个词总结他的2024年:红红火火。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2024年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留下铿锵话语。产业振兴,在田野播撒着希望,让基地喜获丰收,令村庄浸润喜悦之中。

看着34座蔬菜大棚里的长势喜人的油菜、茼蒿、生菜、油麦菜、西红柿等时令蔬菜,张红兵乐得合不拢嘴。“我们农场紧盯市场需求和群众菜篮子期望,采取订单种植的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除了这34座大棚里种的绿叶蔬菜之外,露天地里还种了土豆、蒜苗、菠菜等几十亩轮茬蔬菜,去年总收入65万元左右。”张红兵说。

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不仅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和增收。随着天水麻辣烫所需蔬菜量的骤然增多,农场的用工需求也持续增加,周边村民通过参与蔬菜的种植、采摘、装配等环节,有效实现家门口就业。“农场现在的长期工有12至15人。”张红兵说,“我们还会在旺季增加计件工和小时工。”

如今,总占地达200余亩的家庭种植农场已成为张红兵和村民们的“聚宝盆”。小小蔬菜,落地生金,不仅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帮手,更是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种出了新希望。

近年来,清水县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济,培育了850个产业特色鲜明、经营规模适度、经济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通过家庭农场经济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雨水节气刚过不久,张红兵的数十个蔬菜大棚内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满眼皆是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景象。这一片片充满生命力的蔬菜,将化作绿色引擎,激发乡村澎湃动能。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平台首页 行业资讯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企业名录 招商加盟 行业展会 人才招聘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opyRight 2025版权所有辽宁华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ved.

邮箱 : wnagxikui123@163com

备案号:辽ICP备2025051009号-1